Lazy loaded image
调息的意义
00 min
2024-12-2
修炼者一般不用后天之精和神,却很重视后天之气(水谷之气与空气)的运用。调整呼吸就是启用后天气来培补先天元气的一种方法。
“息”是由“自心”二字构成,“自心”是“内想自心”,就是不想外物、“于相离相”(定),也是心的自在状态,这是一种安定、宁静的状态。可以把“调息”理解为调整意念(调心),即入静之法,也叫“练己”。
因此,“调息”的全部内涵就是运用意识(想内不想外界),调整呼吸,使“意气相合”、“心息相依”、“意气相随”,使后天气转换得先天气的方法。总之修炼时的呼吸要同时伴随着“意”,等练到停止呼吸时(口鼻呼吸停止),意念才能停止(入静入定),调整呼吸为了最终口鼻不呼吸,口鼻不呼吸才能是真息、胎息、阙息。
调息的作用有四:
1.寻求真意,进而入静。
2.细胞的新陈代谢是生命运动的基础,吸氧吐碳,气体交换的过程:一是通过肺,二是通过用“神念”促进细胞膜上气体的交换,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生命活动的能量代谢率。
3.食物中的养分有一部分进入胸腔与天气、空气相合,三者形成“宗气”,可以“贯心以通血脉”造成心脏力,促进心血管的代谢作用,使全身的气血和畅。
4.促进丹田开合,启动真气,加强真气的运行,并使先天气通过后天气得到培补、充实。
安般守意(呼吸)法:调整呼吸是为了达到“止息”,“入定”(佛教练呼吸叫“安那般那”)。其实每天念经、持咒也是在练呼吸。
1.在筑基阶段,练“气”用“意”是主要的(意气相随,心息相依,二者不可分)。
2.呼吸越慢的动物,寿命越长。
3.因为只要“虚其心”(舒张打开胸膛),“实其腹”(松小腹,自然贴背),就能使呼吸“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”。因为只有提高腹压,减少胸压,才能做到呼吸柔、细、深、长(吸唯绵绵,吐唯慢慢)。
4.充分的呼气,可以减少碳酸在体内的积存,在呼吸中排泄“碳气”(CO 2 ),“碳气”遇水合成为碳酸,一种极不稳定的“酸”,很容易和体内其他带水的物质结合而藏在人体组织中,人类的所有顽症和病因,几乎都与这一因素有关,最为显著的,如风湿病、类风湿病。除去病毒细菌感染的病,要靠自身免疫和抗生素,其他疾病如肾病、心血管病、糖尿病、骨质病、前列腺病、风湿病、消化系统疾病、肝病、呼吸系统疾病等病毒、细菌的传染,也与呼吸传染有关系。充分的呼气,可以减少碳酸在体内积存(但也会把氧气带出来而缺氧,会打哈欠),所以还需要补氧。
5.腹部的蠕动,可以起到泵(吸筒)的作用,还可以①帮助消化;②加强周身血液循环,协助心脏净血作用;③使横膈膜涨缩,帮助肺泡空气的交换;④深呼吸可以调整自律神经的平衡性。
6.在收心止念的阶段,调息的目的是为了引导“入静”。
7.在初步收心止念的阶段,要用腹部“正呼吸”(又叫调息)。
8.在任督两脉未通之前,要练成“逆式呼吸”的习惯。因为只能用“逆呼吸”才能“运转河车”,自发运行周天(在丹经中,“逆呼吸”被称为“调真息”,又名“息调”)。
9.再进一步,是不藉呼吸,内气可以自行运转,被丹经写成为“潜气运行”,而达到“止息”目的,达到“丹田内呼吸”、“胎息”的目的,又叫“自然屏息”,又叫“小周天”。此时已不强调用后天呼吸了,不再用吐纳功夫了,此阶段成为“小周天”。
10.练呼吸和调息是有区别的,“真人之息及踵”,称踵息为深深之息;“凡人之息及喉”,凡人呼吸至中脘而回,不能与祖气相连(祖气就是先天的精气)。真人的呼吸是不用意领的,它直贯口膛,而上至夹脊,流入命门与气相连,如磁石吸铁,同类相亲,这种呼吸之气叫“真息”,是深深之息,是“贴背”的气息,也叫“炁”。
11.炁是指在补精阶段,精、气、神已渐渐合凝(靠息调),称作“产药”。药不是自发的性感,而是因精、气、神合凝了,而产生出的性感,“炁”是精与气已相合的代号,所以元气、真气、炁是一个东西,都是精与气与神合凝之气。
12.打通小周天,是后天气与先天气相合为一(深深地吐纳,产生性感的吐纳气),起于会阴窍(阴窍),上至夹脊窍,过玉枕,冲泥丸,降至下丹田,就叫“生阳火”、“降阴符”,此时它炁通八脉,“先天气与后天气得之者,常似醉”(崔希范语)。“升阳火”是通督脉;降阴符是通任脉。
13.在丹经上用“息”,指的是“内呼吸”(胎息)即“潜气运行”,它是调形和调息后的结果(息不是一般呼吸),也叫胎息、“先天呼吸”、“丹田内息”,这时鼻吸微微,若有若无,此时好似口鼻呼吸(外呼吸)已停止,八脉全通,全身舒畅,只有内气潜行为,这才只是初步的功夫(小周天)。
14.由于调息“而心安理得,理得则心神如一,心息相依,意气相随”,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,此时静中生动(自发动),则“外药”生(外药是体外之精气与体内之精气的合一)。筑基将成。
15.神、息俱安以后,方能练药、调药,求得这种神、息俱安的境界,非用“踵息”、“胎息”不可。
16.什么叫“胎息”?《胎息经》说:“三十六咽,一咽为先,吐唯绵绵,坐卧皆然,行立坦然,实曰内丹,非只治病,决定延年。”《悟真篇》说:“心不动念,无去无来,不出不入,自然常住。”
17.什么叫“息调”和“调息”?张伯端《青华秘文》说:“故静坐之际,先行闭息之道,闭息者,后息受抑,本一息续之。今则一息既生,而抑后息,后息受抑,故续之缓缓焉,久而息定,抑息千万不可心动。”闭息止息都不是故意憋气,不喘气。《悟真篇》说:“慢守药炉看火候,但安神息任自然”,“动心则逐于息(只想呼吸了),息未止,而心动矣。”所以闭息时,又要存心,要守住窍,不能想呼吸,则心不动,而息亦息矣!
18.张伯端说:调息为辅助入静之功,后来丹师称之为“内呼吸”,即口鼻止息,即先练鼻吸,长吸不考虑吐气,吸气要慢(用颚窦,内鼻根部),吸后要忍气不吐,“忍”也叫“抑后息”,时间越长,自能“止息”,而心不动。《指玄篇》说:“但能息息常相顾,换尽行骸,玉液流。”(口水增多)又说,“息息归根,乃金丹之母”(根有“根蒂”之意,为脐;又有身根之意,为密处),调息为入手功夫,凡人之念,依着事物,忽而离境,则不能自主,虽能收回守住窍,但未几又复散乱,所以用心息相依之法,拴系此心由粗息入细息,才得将此心离开外境,而独存其真。从“有为法”用“调息”再练到“息调”,这是入“无为法”的必经之路。内丹练功前,要注意血压,血压不同,练法不同。
notion image
 
notion image
notion image
notion image
1.升阳法(延长吸气法):主增强交感神经功能。
●心脏病,脑病,心肺功能衰弱,呼吸急促
●哮喘,心虚气短,呼吸道疾病
●怕冷,面无血色,苍白,减血功能过旺,贫血,出血
●血压不正常,常觉头晕,高血压病
●脾胃病,大小肠吸收功能差,积水,腹泻,水肿
●尿频,前列腺,尿失禁,遗精,肾功能失调
●肝病,肝炎,肝患气病,肝脾肿大
2.降阴法(延长呼气法):主增强副交感神经功能。
●紧张,兴奋,心跳过速,降低血压
●思想过度,失眠
●甲亢,代谢率高,手烫,脚热
●便秘,大小肠吸收功能过强
●消化不良,肠液、胃液分泌不足,积食不化
●胆汁分泌不足,脂肪不易消化,饱滞
●尿少,肾滤过滤低,肾炎,小便不畅,尿闭症
3.混合法:同时增强交感、副交感神经,强身,防病。
4.提阴呼吸法(压气,鼓肚子):可增强性腺功能,强身,防病。
5.锁颈呼吸法(用下巴压住甲状腺,喉部使颈背肌拉紧,吸足,抓地,不想吐气):缓解神经衰弱。
降阴呼气法对对强身健体,在生理上有效率如下:
 
notion image
notion image
1.练功的环境要求室内昏暗,空气新鲜,非常安静,室内温度23-25度,空气略潮湿。
2.练功的方法:行、住、坐、卧、盘腿都可以,以最舒服为好。
3.身体姿式要求(以下几点要求非常重要,不可轻视):
●全身放松
●腰向前挺
●头向后引,耳对肩,不要低头
●收下巴,轻压喉
●头轻轻一节节上顶,略向前,向上顶(如手臂立刻发麻为正确,此时已经自动意沉丹田了)
●颈要特别放松
●前胸开扩,要开心
注意:腹压一定要大于胸压,不能挺胸,是扩胸,开心。胸部、心脏不能动,《道德经》说:“虚其心实其腹,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”
上一篇
《呼吸之间》
下一篇
《呼吸之间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