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章:修道的方法
通过有为法,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?是进入无为法。彻底进入无为法前有一个过渡阶段,这个过渡阶段,就叫“炼气化神”,初级的有为法阶段叫“炼精化气”。这个过渡就是半有为半无为。真正进入了无为法阶段,是没有老师可以教的。因为一教就进入后天了,有形有相了,就不是无为法了。所以,我们的目的,是要通过有为法,半有为半无为,最后达到无为法;还有更高的,就是要“退藏于密”,“高高山顶立,深深海底行”,“无为而无所不为”。注意,并非我们认为有为法是低等的,《悟真篇》中说:“始于有作人难见,及至无为众始知。但见无为为要妙,岂知有作是根基。”到了高的层次,无为法的时候,是把人的生命本能调动出来,它是“法法自生,法法自灭”。到那个时候,这个方法不是别人教的,是你自己潜能的发挥,它会一个阶段变化一下,一个阶段变化一下,这个时候就进入到无为法了。这个是修道最为关键的。但有为法是根基,和无为法同等重要(要知道,无为生有为,化无为有,又化有为无,它们之分都不是绝对的,无中生有,阶段不同,多少而已)。
我们都希望通过有为法进入无为法,真正进入修大道之门。有为法是打基础,修道要练的是无为法。无为法是不能教的,但是要不要老师呢?要,是给修道的人证法用的。就是说,自己在无为法阶段,从生命的本能出现一种境界,一种方法,出现境象了,那这个境象对不对?老师需要听一听,明眼老师就会印证,他会说你练的路子到底对不对,你已经进入到一个什么阶段了。无为法的阶段,一般叫做“炼神还虚”,进入虚静了,也叫“胎息还丹”,又叫“无为还虚”。至于方法相当容易,简单极了,所谓大道“至简至易”。如果大道不简单的话,那就是旁门左道了,就不是金丹大道。
凡是不简单、很复杂的,那就是旁门;凡是不“源于虚静”的,就是左道。大道、正道就两个字,一个叫虚,一个叫静。有人问,能不能用一个字说说修道究竟是怎么回事?就是——静。但是不同的人,对于静字的理解是不一样的,它反映了修炼不同的目的和需要。有人求健康长寿,有人求经世治国,有人求证悟大道,有的修炼来世,想法不同,自然理解各有不同。古人把身体放松、内心空无不叫放松,而叫“虚”。“虚”是身体一面放松,一面张开,像面包一样发开;“外挺拔,内虚灵”,不是松懈,不是僵硬,内心既什么都没有想,又什么都清清楚楚,不是在空想,也不是枯睡、昏沉。所以古人不用“放松”,而用“虚”字,虚又代表无为。
这个很重要,“内虚灵”,才是修行的正路。现在,不少信道信佛的人,越信越不灵活,就是不上正路导致的。我们一定要注意,修道不是一味讲无思无虑,搞“无想定”。修道不是为了变麻木,是为了开智。“虚”也当无为状态讲,从做人的角度讲,是虚怀若谷。道家有句名言:“虚、俭不为天下先,天之道也。”也有人认为“虚”也代表慈爱。学佛、修道,脑子不想事,不妄想,不分辨,不执着,但也不能脑子一片空,坐枯禅而不是“观其妙”。脑子什么都没想,而又对无限的宇宙都清楚,没有字可以形容外宇宙的境界。
为什么要先讲这个呢?因为我们首先从义理上懂了,以后就容易了。如果理解不到位,方法也就不牢固。所以,我们首先需要理解“静”这个字。静——代表修道,代表心静、意静。“平衡曰静”,身体各个部位必须平衡,心态也必须平衡。静是全面的平衡,不是完全不动,是意静而气血内动。那么具体到修炼方法上,有初级、中级、高级之分。初级就是强身健体和防病治病,这有一套方法,原则一样,方法各人不同。中级才是延年益寿,返老还童,同时开发智慧,使脑子聪明、记忆力增强,而且能够适应各种环境。事实上,中高级之间并没有绝对明确的划分。
比如,今天中午有人吃饭的时候,就讲这个太冷、那个太热,我说修道的人,应该是“八不怕”,即冷的、热的、活的、死的、撑的、饿的、醒的、睡的,统统不怕——他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。要了解,真上道了,功夫上身了,既不怕撑得慌,也不怕饿得慌。一次可以吃很多,也可以好几天不吃——气足不思食嘛。也不怕累,不怕睡,可以一口气睡两三天,也可以两三天不睡。
再一个,可以做到不怕死,也不怕活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因为修道的人,和普通人不一样。比如,人衰老了,百病缠身,活着只不过是活受罪,谁不怕这样的“活着”?怕死,更不消说了,不修道的人,百分之百怕死,不管是达官显贵,还是平民百姓。修道的人可以预知自己的生死,也可以和上天商量通融,都是可以办到的。其实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相对的,有生必有死,生是为死准备的,好生才能好死,死也是再生。
比如,我可以预知将来五年内我不会死,五年后,如果我还想活,那么好好修行,再活五年。那个时候,整整一百岁了,连和自己说个话、理解自己的人都没有了。因为修道的缘故,我把生与死的界限看得很轻;如果大限到了,再和上天商量,没完没了,那就说不过去了,到时候找个不麻烦别人的地方离开人世,这个叫“卓举”,叫“仙逝”,叫“圆寂”,叫“升天”,也叫“羽化”,如此而已。
其实,一个人生与死的界线,也已经不那么明显了。生也罢,死也罢,好像没有多大关系,生活只是修道、吃饭。什么时候活得不耐烦了,只要意守两个窍——膏、肓,然后就“命入膏肓”走人了。过去真有功夫的修行人,不管哪一家的,都做得到,甚至高明的读书人也做得到,禅宗叫“坐脱立亡”。这二窍的具体位置在哪儿?在这里(见第23页图),左边一个叫膏,右边一个叫肓。
但你们知道了也没用,功夫不够,守窍也只是胡思乱想,想“坐脱立亡”也不容易。这个过去没有人乱讲。
我们去过山东烟台青岛的崂山,那些山里头的道人一个一个都是在山洞中原地“坐化”的。佛、道门里的,有这本事的人,甚至可以提前告诉别人,说是你们明天到我这儿来。第二天大家去看时,这人已经“坐化升天”了。道门中人就说是“羽化成仙登三清”了,佛门中人就说是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”了,他们用的方法,就是意想膏、肓二窍。
另外,各人修道的目标不同。有人修炼的目标是修来世,上天堂啦,去极乐啦;我们是修今生,所以第一修健康,身体健康没有病,老人没病防病,青年身强力壮。第二修延年益寿,修道得长寿。修炼得长寿的方法和修炼得健康的方法不一样,到了“炼气化神”的中级阶段,我们自然修炼得出延年益寿的功效,包括我们的潜能都能够得到开发,我们的智慧也会比以前更清明。修行界常常说,什么叫“养生”?处世就是养生。会处世的人一定会养生,会养生的人一定会处世。处世就是要以诚心、爱心、善心、慈心待人,处世也是修养出来的。不会处世的人,道也修不好,所以处世跟养生是一对孪生的兄弟姐妹。到了“炼神还虚”的高级阶段是什么状态呢?高级阶段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?是避祸。当今世界上,自然灾害年年增多,一定会有很多人由于灾难、疾病死去。修道的人,有感知功能,可以借此来躲避灾难,求得平安。到了修道的高级阶段,就会自动拥有超感觉能力,既能够趋吉避凶,也能帮助别人,可以指导别人。所以说,高级阶段的功夫,最重要的是保平安,能够防祸,包括预防重病,预防各种各样的危险。其实这是一种本能,是我们早有的,不过是后来遗失退化了,修道就是恢复“先天本能”而已。《心经》说:“心无挂碍。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意涅槃。”
当然还有更高阶段,更高级就是无所为而无所不为了,那是成仙成佛了,我们不去讲它,那叫“炼虚合道”,也叫“炼虚还无”,无是无界、法界。《心经》说:“是诸法空象,不生,不灭,不垢,不净,不增,不减。”站在精神世界的彼岸世界来看,我们的物质世界的一切不是物质,是“空”,精神是实有;站在物质世界看,精神是“空”,而物质实有,所以叫“诸法空相”。